1、格式:
(1)單步式利潤表:將本期發生的所有收入匯集在一起,將所有的成本、費用也匯集在一起,然后將收入合計減去成本費用合計,計算出本期凈利潤。
(2)多步式利潤表:將利潤表的內容做多項分類,分別計算出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以便形成幾種損益信息。多步式利潤表分為正表項目和補充資料兩大部分。
優點:便于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分析,有利于不同企業之間的比較。
(我國企業多采用多步式。)
2、內容:
(1)構成營業利潤的各項要素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信用減值損失+其他收益+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資產處置收益
(2)構成利潤總額的各項要素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虧損以“-”號填列)+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3)構成凈利潤的各項要素
凈利潤=利潤總額(虧損以“-”號填列)-所得稅費用
1.賬戶的含義
(1)是根據以會計要素劃分的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結構,用于分類反映會計要素各項目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的載體。
(2)是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的工具。
2.會計科目
(1)是指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
(2)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系不同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
①總分類科目舉例:“原材料”
②明細分類科目舉例:“原材料—甲材料”
3.賬戶分類
(1)賬戶按照反映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分為: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收入類、成本類、費用類和損益類。
(2)賬戶按照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系分為:總分類賬戶和明細分類賬戶。
4.賬戶結構
(1)分為兩個基本部分,即左方(記賬符號為借)和右方(記賬符號為貸),一方登記增加,另一方登記減少。
①賬戶中登記本期增加的金額為本期增加發生額;
②登記本期減少的金額為本期減少發生額;
③增減相抵后的差額為余額。
(2)余額按時間不同分為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基本關系為: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3)資產類、成本類和費用類賬戶的增加用“借”表示,減少用“貸”表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4)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和收入類賬戶的增加用"貸"表示,減少用"借"表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本期借方發生額
分類依據 |
類別 |
按照會計報表 反映經濟內容的不同 |
(1)反映財務狀況的報表 (2)反映經營成果的報表 (3)反映現金流量的報表 |
按照會計報表 報送對象不同 |
(1)對外會計報表:種類、格式和編制方法由財政部統一制定。 (2)對內會計報表:根據企業內部需要自行規定、自行設計。 |
按照會計報表 編報主體的不同 |
(1)個別會計報表:只反映企業本身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的會計報表。 (2)合并會計報表:指企業對外投資總額占被投資企業的資本總額50%以上的情況下,將被投資企業和本企業視為一個整體,將其有關經濟指標與本企業的數字合并而編制的會計報表。反映的是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共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一般只編制對外會計報表。 |
按照會計報表 編制的時間范圍不同 |
(1)年度會計報表 (2)季度會計報表 (3)月度會計報表 |
1.復式記賬法
含義 |
復式記賬法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以相等的金額,同時計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關賬戶的一種記賬方法。 |
主要方法 |
①借貸記賬法(被普遍接受并廣泛使用); ②收付記賬法; ③增減記賬法。 |
2.借貸記賬法
含義 |
借貸記賬法是以“借”和“貸”作為記賬符號,反映各項會計要素增減變動情況的一種記賬方法。 |
期初余額 |
為了使賬戶中的記錄與資產負債表的結構相吻合: ①各項資產的期初余額,應分別記入該賬戶的借方(左方)。 ②各項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期初余額,應分別記入該賬戶的貸方(右方)。 |
賬戶的基本結構 |
①借方核算資產期初余額、資產增加、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減少和資產期末余額。 ②貸方核算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期初余額、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增加、資產減少和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期末余額。 |
記賬規則 |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
試算平衡方法 |
①發生額試算平衡法(借貸平衡) 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 ②余額試算平衡法(借貸平衡) 全部賬戶借方期初余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期初余額合計 全部賬戶借方期末余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期末余額合計 |
1、會計確認:指會計數據進入會計系統時確定如何進行記錄的過程,即將某一會計事項作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或利潤等會計要素正式列入會計報表的過程。
2、會計確認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確定某一經濟業務是否需要進行確認;
(2)確定該業務應在何時進行確認;
(3)確定該業務應確認為哪個會計要素。
(1)又稱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
(2)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3)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顒又袨閮斶€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1、收益性支出:指在本期發生的只與本期收益有關的應當在本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
劃分要求:凡為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僅惠及本會計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計入當期損益,并在利潤表中反映。如: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
2、資本性支出:指當期發生的不但與本期收益有關,而且與以后會計期間收益也有關的,應當在以后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
劃分要求:凡是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發生的各種資產支出,即支出的效益惠及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列入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如:購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支出,該支出通過折舊、攤銷等逐期轉化為各期的費用。
內容 | 權責發生制 | 收付實現制 |
含義 |
也稱為應計制,企業是按收入的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屬于本期,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實際收到款項來確認收入、費用的入賬時間。 (1)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均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2)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也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
也稱為現金制,企業是以收到款項或支付款項作為確認收入、費用的基礎。 (1)凡是本期實際收到款項的收入,不論其應否歸屬于本期,均應作為本期的收入處理; (2)凡是本期實際以款項支付的費用,不論其應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補償,均應作為本期的費用處理。
|
適用范圍 |
(1)企業會計; (2)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
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 |
資產: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含義 |
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
特征 |
(1)資產必須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指企業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或者雖然不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控制。 (2)資產必須是預期能夠直接或間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 (3)形成資產的交易或事項必須已經發生,即資產必須是現實的資產,而不是預期的資產。 |
確認條件 |
符合資產的定義,并同時滿足: (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
分類 |
(1)流動資產:指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1年內(含1年)變現的資產,以及自資產負債表日起1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主要包括: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款項、其他應收款、存貨等。 |
(2)非流動資產:指流動資產以外的資產。 主要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 無形資產、開發支出等。 |
1、會計等式:反映企業六個會計要素相互之間存在的一定數量關系的恒等式。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反映企業資產的歸屬關系,是復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
4、在不考慮調整因素,如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的情況下:收入-費用=利潤
(反映了企業利潤的形成過程,是編制利潤表的基礎。)
【注】無論發生什么經濟業務,都不會破壞上述資產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各會計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揭示了企業會計要素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因而它是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的理論依據。
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兩項基本職能?,F代會計的職能還包括預測、決策、評價等。
1、會計的核算職能
(1)核算職能是會計的最基本職能。
(2)會計的核算職能: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運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貨幣形式,從價值量方面反映企業已經發生或完成的客觀經濟活動情況,為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
(3)會計也要記錄正在發生的經濟業務,有時還要預測企業的未來,提供前瞻性的會計信息。
(4)會計核算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系統性的特點。
2、會計的監督職能
(1)會計的監督職能:指在經濟事項發生以前、經濟事項進行當中和經濟事項發生以后,會計利用預算、檢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對單位的會計核算及其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完整性、合規性和有效性進行檢查與控制。
(2)會計監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
3、兩者關系
(1)會計的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是不可分割的,兩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2)會計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前提,沒有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3)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保證,沒有會計監督來保證會計核算的正確性,會計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會計的對象:即會計的客體,是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凡是特定對象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企業中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一般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
資金運動過程——以工業企業為例
資金運動過程 |
||
↓資金投入 |
(1)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屬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 (2)企業債權人投入的資金:屬于企業的負債(債權人權益)。 投入企業的資金構成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
|
↓資金的循環與周轉 |
(1)供應過程 |
用貨幣資金購買并儲備勞動對象。 資金運動:貨幣資金形態→儲備資金 |
(2)生產過程 |
①消耗勞動對象:儲備資金形態→生產資金形態 ②支付勞動報酬:貨幣資金形態→生產資金形態 ③產品制成:生產資金形態→成品資金形態 |
|
(3)銷售過程 |
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 資金運動:成品資金→貨幣資金 |
|
資金的退出 |
(1)繳納稅金; (2)償還債務; (3)向投資者分配股利或利潤。 |
凡是特定主體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的內容。
通常將單位在日常生產經營和業務活動中的資金運動稱為經濟業務事項。經濟業務又稱經濟交易,是指單位與其他單位和個人之間發生的各種經濟利益的交換,如購買固定資產、銷售商品、上繳稅收等。經濟事項是指在單位內部發生的具有經濟影響的各類事項,如支付職工工資、報銷差旅費、計提折舊等。
1、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經濟業務事項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款項:是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資金,主要包括現金、銀行存款以及其他視同現金和銀行存款的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證存款。
有價證券:指表示一定財產擁有權或支配權的證券,如國庫券、股票、企業債券等。
【注】款項和有價證券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財物:財產、物資的簡稱,企業的財產、物資是企業用以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且具有實物形態的經濟資源。
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在產品、庫存商品等流動資產以及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設施、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債權:企業收取款項的權利,一般包括各種應收和預付款項等。
債務:企業承擔的需要償付的現時義務,一般包括各項借款、應付和預收款以及應交款項等。
(4)資本的增減
資本:投資者為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而投入的本金。
(會計上所說的資本專指所有者權益中的投入資本,包括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
(5)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盈利或虧損)
(7)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其他事項是指除上述六項經濟業務事項以外的、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應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經濟業務事項。)
1、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的技術方法,對單位的全部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通過系統、客觀、及時地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來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
2、現代會計的兩大分支:
財務會計 |
管理會計 |
(1)以會計準則為主要依據; (2)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確認、計量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動; (3)記錄營業收入的取得、費用的發生和歸屬,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4)定期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報告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分析報表,評價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獲利能力等。 (5)目的:主要為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信息,幫助使用者作出相關決策。 (6)反映:過去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反映。 |
(1)管理會計是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它利用財務會計、統計及其他有關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對比和分析,產生一系列新的信息。 (2)目的:滿足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編制計劃、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信息需要。 (3)主要包括:預測分析、決策分析、全面預算、成本控制和責任會計等內容。
|
1、樣本量的影響因素:
(1)調查的精度(同向).調查的精度是指用樣本數據對總體進行估計時可以接受的誤差水平。要求的調查精度越高(誤差水平越?。?,所需要的樣本量就越大。
(2)總體的離散程度(同向):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總體方差越大,所需要的樣本量也越大。
(3)總體的規模:對于大規模的總體,總體規模對樣本量的需求幾乎沒有影響。對小規模的總體,總體規模越大,為保證相同估計精度,樣本量也要隨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4)無回答情況:若無回答率較高,樣本量要大一些。
(5)經費的制約:樣本量是調查經費與調查精度之間的某種折中和平衡。
(6)調查的限定時間及實施調查的人力資源。
1、回歸分析:指根據相關關系的具體形態,選擇一個合適的數學模型,來近似地表達變量間的依賴關系。
2、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的關系
聯系 |
(1)它們不僅具有共同的研究對象,而且在具體應用時,常常必須互相補充。 (2)相關分析需要依靠回歸分析來表明現象數量相關的具體形式,而回歸分析則需要依靠相關分析來表明現象數量變化的相關程度。 (3)只有當變量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時,進行回歸分析尋求其相關的具體形式才有意義。 |
|
區別 |
(1)相關分析: ①研究變量之間相關的方向和相關的程度。 ②相關分析不能指出變量間相互關系的具體形式,也無法從一個變量的變化來推測另一個變量的變化情況。 |
(2)回歸分析:研究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形式,對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之間的數量聯系進行測定,確定一個相關的數學方程式,根據這個數學方程式可以從已知量來推測未知量,從而為估算和預測提供了一個重要方法。 |
3、因變量:被預測或被解釋的變量,一般用Y表示
4、自變量:用來預測或解釋因變量的變量,一般用X表示。
1、時間序列的含義和構成
含義 |
時間序列:也稱動態數列,是將某一統計指標在各個不同時間上的數值按時間先后順序編制形成的序列。 |
構成 |
基本因素: (1)被研究現象所屬時間; (2)反映該現象一定時間條件下數量特征的指標值。 【注】同一時間序列中,各指標值的時間單位一般要求相等,可以是年、季、月、日。 |
2、時間序列的分類
分類依據 |
類別 |
按照其構成要素中統計指標值的表現形式 |
(1)絕對數時間序列:由絕對數指標值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后形成的序列。 依據指標值的時間特點,分為: ①時期序列:每一指標值反映現象在一段時期內發展的結果,即過程總量。如某年國內生產總值是當年各月國內生產總值相加的結果。 ②時點序列:每一指標值反映現象在一定時點上的瞬間水平。如年底總人口數表明在各年年末時點上的人口數。 【注】由絕對數時間序列可以派生出相對數時間序列和平均數時間序列。 |
(2)相對數時間序列:統計指標值是相對數。如城鎮人口比重。 |
|
(3)平均數時間序列:統計指標值是平均數。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